[24节气立夏简介]关于24节气中立夏的知识介绍

来源:名资汇网 作者:caiji007 2023-08-12 06:05:00
分享到:

  关于立夏时节的知识有很多方面可以讲,光是立夏的民俗活动就多种多样了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夏相关资料,希望对大家有用。

  关于立夏的由来

  每年四月初一前后(公历5月5-6日之间)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农历的立夏节气,斗指东南,维为立夏,万物至此皆长大,故名立夏也。此时,太阳黄经为45度,在天文学上,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,是夏日天的开始。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,炎暑将临,雷雨增多,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。

  每年5月5日或6日,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。这个节气,在战国末年(公元前239年)就已经确立了,预示着季节的转换,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。如《逸周书时讯解》云:立夏之日,蝼蝈鸣。又五日,蚯蚓出。又五日,王瓜生。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(即:蝼蝈)在田间的鸣叫声(一说是蛙声),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,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,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立,建始也,夏,假也,物至此时皆假大也。这里的假,即大的意思,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。据记载,周朝时,在立夏的这一天,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,举行迎夏仪式。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,配朱色玉佩,连马匹、车旗都要朱红色的,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,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。

  立夏节气的习俗

 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,古人以此作为夏季开始的标志。民俗学者称,立夏这个岁时节日早在3000年前就形成了,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立夏的许多民间习俗已消失殆尽,年轻人甚至闻所未闻。

 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乌丙安教授说,大多数古代节日习俗源于古代祭礼。据《礼记月令》记载:立夏之日,天子亲率三公、九卿、诸侯、大夫,迎夏于南郊。这种迎夏的仪式是很庄严很隆重的。过去,民间还常以立夏的阴晴测一年的收成,认为立夏这一天下雨最好。民谚有立夏不下,旱到麦罢、立夏不下雨,犁耙高挂起之说。

  立夏曾有许多有趣的民俗。

  迎夏仪式

 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,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。古代,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。

  在立夏的这一天,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,举行迎夏仪式。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,配朱色玉佩,连马匹、车旗都要朱红色的,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。

  宫廷里立夏日启冰,赐文武大臣。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,由皇帝赐给百官。

  江浙一带,人们因大好的春光明媚过去了,未免有惜春的伤感,故备酒食为欢,好像送人远去,名为饯春。崔骃在赋里说:迎夏之首,末春之垂。吴藕汀《立夏》诗也说:无可奈何春去也,且将樱笋饯春归。

  斗蛋游戏

  那日中午,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(鸡蛋带壳清煮,不能破损),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袋,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,挂于孩子颈上,谚称:立夏胸挂蛋,孩子不疰夏,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,乏力消瘦,小孩尤易疰夏。孩子们还三五成群,进行斗蛋游戏。蛋分两端,尖者为头,圆者为尾。斗蛋时蛋头斗蛋头,蛋尾击蛋尾。一个一个斗过去,破者认输,最后分出高低。蛋头胜者为第一,蛋称大王;蛋尾胜者为第二,蛋称小王或二王。

  中饭是糯米饭,饭中掺杂豌豆。桌上必有煮鸡蛋、全笋、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。乡俗蛋吃双,笋成对,豌豆多少不论。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。因为蛋形如心,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。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,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,立夏应该进补。嵊谚有旺生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,能涉远路,寓意拄腿。带壳豌豆形如眼睛。古人眼疾普遍,人们为了消除眼疾,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,无病无灾。

  立夏称人、穿耳、牛穿鼻

  古诗云:立夏秤人轻重数,秤悬梁上笑喧闺。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,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,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,就不怕夏季炎热,不会消瘦,否则会有病灾缠身。一般在是日吃罢中饭后,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,秤钩悬一根凳子,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。司秤人一面打秤花,一面讲着吉利话。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,活到九十一。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,员外人家找上门。勿肯勿肯偏勿肯,状元公子有缘分。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,小官人长大会出山。七品县官勿犯难,三公九卿也好攀。打秤花只能里打出(即从小数打到大数),不能外打里。

  有些农村秤人,是吃完立夏饭后,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,大人双手拉住秤钩、两足悬空秤体重;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,吊在秤钩上秤体重,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。若体重增,称发福,体重减,谓消肉。是日,孩童忌坐石阶,如坐了则要坐七根,始可百病消散。忌坐地栿(门槛),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,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,方可解魇。清光绪八年《嘉定县志》:夏至日,称人,云不疰夏,戒坐户槛。疰夏,似可理解为暑期综合症。清代《浪迹续谈》:杭人谓自立夏多疾者为疰夏。其实立夏日的种种习俗大部分与预防疰夏有关。夏季炎热,有些人不能适应气候,吃不好,睡不好,一到暑季人就瘦下来,南方称此为疰夏,北方有苦夏或枯夏之说。由此可见,如何度过好夏天,我国古人很早便极为重视。

  旧时母亲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,穿时一边哄孩子吃茶叶蛋,当孩子张口咬蛋时即一针捷穿。也有为家养猫儿穿耳朵、札上红头绳的。这天,还有给小牛穿鼻的习俗。

  立夏各地风俗活动

  在江苏

  江苏有立夏尝新的风俗。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。三新指新熟的樱桃、青梅和麦子。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,然后人们尝食。同时,苏州立夏还要吃海蛳、面筋、白笋、荠菜、咸鸭蛋、青蚕豆,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、烧酒,不取分文,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。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。三鲜分地三鲜、树三鲜、水三鲜。地三鲜即蚕豆、苋菜、黄瓜(或有元麦、蒜苗为其一);树三鲜即樱桃、枇杷、杏子(或有梅子、香椿头为其一);水三鲜即海蛳、河豚、鲥鱼(或有鲳鱼、黄鱼、银鱼、子鲚鱼为其一)。在常熟,人们立夏尝新,食品更为丰富,有九荤十三素的说法。九荤为鲫、咸蛋、螺鰤、熄鸡(即放在微火上煨熟;一种烹调方法,用多种香料加工而成为熄鸡)、腌鲜、卤虾、樱桃肉;十三素包括樱桃、梅子、麦蚕(新麦揉成细条煮熟)、笋、蚕豆、矛针、豌豆、黄瓜、莴笋、草头、萝卜、玫瑰、松花。在溧阳、金坛等地,也有立夏吃三鲜一说,至于是哪三鲜不限,只要是时鲜蔬果就可,如青梅、樱珠、枇杷、苋菜、黄瓜、蒜苗、蚕豆子等等,这些在从前都是在时近立夏才上市的时鲜蔬果,有的甚至还未完全成熟,抢吃个鲜字,不像现如今上市时间已大大提前,乃至有的几乎一年到头可以在市场上买到。溧阳、金坛等地还有吃青团的习俗,青团是用糯米粉掺打碎的鼠曲草做的。有人家不是用鼠曲草,而是用一种叫老鸦蓬的野草制作,还有用新长出的嫩苎麻叶子或嫩野艾叶制作的。这些野草须预先在开水中涝一下,再打碎或切碎,后几种在用开水涝时,还要加入一些石灰以除涩、除苦,否则苦涩味很重,不能吃。经过石灰加工的嫩苎麻叶叫做苎头,农村里有人在春天加工好了存放在坛子里,一直放到冬天也不会坏,依然是绿盈盈的,春节前拿出来洗去石灰自用或到街市卖几个苦钱。在高淳,农家有吃麦鳞菁的习俗(吃麦鳞菁,有的地方就叫吃麦青或吃青麦)。立夏时,大麦将熟未熟,采割这种麦穗经炒、磨、筛,或拌糖而食,或煮粥而食,可谓一鲜。未知这与上海人吃的麦蚕是否为同一种食物。在南通,则吃煮鸡、鸭蛋。立夏这天,江南很多地方会将烧熟的嫩蚕豆串成项链,让儿童带着出门吃。

  在浙江

  旧时,浙江乡间用赤豆、黄豆、黑豆、青豆、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,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,菜有苋菜黄鱼羹,称吃立夏饭。有些乡村立夏民间时兴早晨吃红枣糯米粥、茶叶蛋,中午吃羹,在米粉糊中掺以豆腐干、蒜苗、猪肉、笋丁等,称立夏羹。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,称立夏蛋,相互馈送。用彩线编织蛋套,挂在孩子胸前,或挂在帐子上。谚称:立夏胸挂蛋,孩子不疰夏。尚有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,称立夏绳。是日,宁波习俗要吃脚骨笋,用乌笋烧煮,每根三四寸长,不剖开,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,说吃了能脚骨健(身体康健)。再是吃软菜(君踏菜),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,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。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与七家茶的习俗,也算是立夏尝新的另一种形式。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,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,煮成一大锅粥,由大家来分食。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,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,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。这些粥或茶并不见得是多么可口的食物,但这些仪式,却可以说是过去农村社会中重要的联谊活动。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,就是务农人家左领右舍互相赠送豆、米,和以黄糖,煮成一锅粥,叫七家粥,说是吃了这种粥,邻里和睦,一心去夏耕夏种。嵊州人在立夏日吃蛋拄心,吃笋拄腿,吃豌豆拄眼,秤人拄身,其目的是出于祈求身、心、腿等重要部位健康无恙,防止生病,顺利度过炎夏的愿望。苏轼《试院煎茶》有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之句,拄意支撑。

  杭州在立夏日最为讲究。每逢立夏,家家各烹新茶,并配以各色细果,馈送亲友毗邻,叫做七家茶。还在茶杯内放两颗青果(即橄榄)或金桔,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。杭俗立夏日还有食乌米饭和鸟饭糕的风俗。据说,立夏吃乌米饭,不会疰夏,能祛风败毒,乌蚊子不敢叮咬。杭人又有立夏食野夏饭之俗。是日,儿童少年成群结队,向邻里各家乞取米、肉。地上的蚕豆、竹笋任其采掘,然后到野地里去用石头支起锅灶,自烧自吃,称为吃野夏饭或立夏饭。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,以为可以避灾祸。吃完立夏饭,大人拿来箩筐、大秤。给孩子们秤体重,看比去年重了多少。这日,杭人还必备十二种食品。有歌曰夏饼江鱼乌饭糕,酸梅蚕豆与樱桃,腊肉烧鹅咸鸭蛋,螺蛳苋莱酒酿糟。杭俗还有立夏日吃三烧、五腊、九时新之说。三烧者,烧饼、烧鹅、烧酒(甜酒酿)。五腊者,黄鱼、腊肉、盐蛋、海蛳、清明狗。九时新者,樱桃、梅子、鲥鱼、蚕豆、苋菜、黄豆笋、玫瑰花、鸟饭糕、莴苣笋。此日也有五郎八保上吴山之谚。五郎谓打米郎、剃头郎、倒马郎(即倒马桶出粪者)、皮郎(典当中之小郎)、箔郎(打锡箔者);八保即酒保、面保、茶保、饭保、地保、相像保(即阴阳生)、马保、奶保(即以育婴为业者)。此外,还有十三匠(即木匠、泥水匠、石匠、铁匠、船匠、佛匠、雕花匠、搭彩匠、银匠、铜匠、锯匠、篾匠、锡匠),这日也休假,多上吴山游玩。

  在上海

  上海郊县农民立夏日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,称麦蚕,人们吃了,谓可免疰夏;上海立夏日风俗习惯中,由于此时蛋类食品正是旺季,所以立夏日总要吃蛋,孩子们的脖子上总要挂上一个用红色套套着的蛋。上海也有节交立夏记分明,吃罢摊菜试宝秤。的习俗(见上图),立夏之日要吃芋头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饼,中午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称一下体重。

  在安徽,

  安徽有立夏日忌坐门槛之说。道光十年《太湖县志》中记载:立夏日,取笋苋为羹,相戒毋坐门坎,毋昼寝,谓愁夏多倦病也。说是这天坐门槛,夏天里会疲倦多病。30年代《宁国县志》中记载:立夏。以秤称人体轻重,免除疾病,所谓不怯夏也。俗传立夏坐门坎,则一年精神不振。

  在江西

  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,说是不饮立夏茶,会一夏苦难熬。

  在福建

  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(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)为主。闽东周宁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,而蕉城、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,将炒熟了的豆芽、韭菜、肉、糟菜等夹而食之。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,主要有两类,一是米糊,一是地瓜粉糊。大锅熬糊汤,汤中内容极其丰富,有肉、小笋、野菜、鸡鸭下水、豆腐,等等,邻里互邀喝糊汤。这与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风俗有点相似。

  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,即购买海虾掺入面条中煮食,海虾熟后变红,为吉祥之色,而虾与夏谐音,以此为对夏季之祝愿。

  在湖南

  长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,名立夏羹,民谚云吃了立夏羹,麻石踩成坑,立夏吃个团(音为坨),一脚跨过河,意喻力大无比,身轻如燕。

  在湖北

  湖北省通山县民间把立夏作为一个重要节日,通山人立夏吃泡(草莓)、虾、竹笋,谓之吃泡亮眼、吃虾大力气、吃竹笋壮脚骨。

  在四川

  四川,岩坦山区家家要吃笋、槐豆(别名蚕豆、罗汉豆)。说吃了竹笋脚骨硬,好爬山。还吃青梅,烧青茶,以防蛀夏。也有吃豆腐的习俗,说吃了豆腐不怕雨淋,不怕赤蜂蜇。民间传说认为,吃槐豆可以壮腰补肾,插秧、耘田时不会吃力。将干槐豆炒熟食用,在广大农村和城镇居民中非常普遍,人们认为食之可健身固齿,尤以儿童、青年为宜。民间还有立夏食李美颜的说法。《月令粹编》说:立夏得食李,能令颜色美。就是说:妇女在立夏这天,把李子榨汁,混入酒中喝,能青春长驻,称为驻色酒。

  在云南

  立夏日云南民俗关注的是厌祟避蛇。清干隆元年《云南通志》载,四月立夏之日,插皂荚枝、红花于户,以厌祟;围灰墙脚以避蛇。值四月而言避蛇,与十二生肖已属蛇有关联,地支纪月,三月为辰,四月为已。立夏厌祟,门上插皂荚树枝,和红花,含有黑(水)、红(火)既济之义。按照古代五行说,黑为水,红为火。这是希望通过两者相互制约,达到一种平衡。同时,古人不仅日常用皂荚去污,还以皂荚入药,认为它具有杀虫功能。将它当做厌祟之物,也着眼于除秽驱邪。旧时五月有门悬皂荚风俗,皂荚状若刀形,称为悬刀,相传可以吓跑鬼怪。清光绪年间云南《腾越州志》也说:立夏日,插皂角枝、红花于户以厌祟,围灰墙脚以避蛇。清代《浪穹县略志》记云南大理一带风俗:立夏,插白杨于门,以灰洒房屋周围,名日灰城,以避虺毒。与其它地区有所不同的是,门前插白杨。

  长江以南多地人们还有在立夏吃乌米饭的古老习俗。

  我国北方

 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,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,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,意在庆祝小麦丰收。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、面饼和春卷三种。夏饼又称麻饼,形状各异,有状元骑马、观音送子、猴子抱桃等;面饼,有甜、咸两种,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、韭菜等,蘸蒜泥食用,甜面饼则多加砂糖;春卷,用精制的薄面饼,包着炒熟的豆芽菜、韭菜和肉丝等馅料,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,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。

标签